所以运笔的时候,笔毫总是一曲一挺,时展时聚地运行着,尤如钟表的发条,铮铮欲弹走,笔一提纸,笔头就能恢复挺直齐顺,这就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其所说的:“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宋代苏轼说“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欹倒,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笔锋收起时象悬着重物的绳子一样挺直,古人是何等自如地运用毛笔啊!
{}书法老师有说:横在字中一般(ban)起连接与支撑(cheng)的作用。横虽然要写平,但基本上都有轻微的左低右高,术语称为“扛肩”。小横要写得灵巧生动,不可粗笨;中横要结实有力,有时扛肩角度较大;长横往往是一个字的主笔,注意不可太粗,中间略有弯度。
但是在一九七几年的时候,连我自己都认为毛笔字写得好就可以搞书法,等到后来我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写字写的再好,如果没有艺术的感觉,只是把写毛笔字当作一个文化技能来说的话,那么他对书法的艺术和感觉完全没有积累。从这个角度来讲,他是没有潜能的,因为他是零起点。我通过《书法教育学》的撰写重构了解书法是艺术教育而不是写字教育。
1989年,由浙江美院上报的“陈振濂书法教学法”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而在此前一年(1988年),我获得了国家教委颁发的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又在此之前的1987年,我所撰写的《书法教育学》著作完稿(并于1992年由西泠印社出版)。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的努力大概可以以这三大项目成果作为一个阶段性标志。时隔近三十年,前两项即涉及教学法、教师内容的奖项有不少人提起,而《书法教育学》的学理建构却渐被淡忘了。一则这样的理论叙述在以技艺传授为中心的书画篆刻教育中向来不被重视;二则当时印数太少,也没有形成传播面;三则当时高等书法教育也还未蔚为风气,只有中央美院、南京师范大学是有书法本科专业设置,而且也基本是教学应用;教育学的学理研究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换言之,受众面也还未形成。
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说:“字的结构有上下两部分的,大多是(惟上重下)就是以上面为中心,而重在下面。上面轻的如头上顶戴着装饰物,如:叠、警、声之类的字就是代表。书论《八决》里所说的如:人体长得均称,上下比例协调。又不那么头轻尾重,头小尾大的。
墨韵书法苑
1379452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