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运笔的时候,笔毫总是一曲一挺,时展时聚地运行着,尤如钟表的发条,铮铮欲弹走,笔一提纸,笔头就能恢复挺直齐顺,这就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其所说的:“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宋代苏轼说“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欹倒,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笔锋收起时象悬着重物的绳子一样挺直,古人是何等自如地运用毛笔啊!
今天我们要建立起的是书法的教育学,而不是写字的教育学。它的规则是书法的教育学先上升至一百分,知道书法最高点在哪里,然后慢慢充实自己。书法要培养人才,写字是它的根基,但是写字不只是我们教育体系内的,书法要把握的内容是艺术教育。
1989年,由浙江美院上报的“陈振濂书法教学法”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而在此前一年(1988年),我获得了国家教委颁发的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又在此之前的1987年,我所撰写的《书法教育学》著作完稿(并于1992年由西泠印社出版)。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的努力大概可以以这三大项目成果作为一个阶段性标志。时隔近三十年,前两项即涉及教学法、教师内容的奖项有不少人提起,而《书法教育学》的学理建构却渐被淡忘了。一则这样的理论叙述在以技艺传授为中心的书画篆刻教育中向来不被重视;二则当时印数太少,也没有形成传播面;三则当时高等书法教育也还未蔚为风气,只有中央美院、南京师范大学是有书法本科专业设置,而且也基本是教学应用;教育学的学理研究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换言之,受众面也还未形成。
《书法教育学》共分七大章加一个附则,试图对高等书法教育的活动、行为、思考、判断进行规范和设立一个学科框架以便于遵循。从开宗明义的*一章:书法教育学作为学科的确立——在书法与写毛笔字混淆不清的现状对照下,这样的“确立”绝不是多余的;再到教学观念的探讨,强调书法学习是一种讲究科学性的学习;再到教学原则、内容体系、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专业教学之外的社会教育,临摹教学、创作教学、理论知识教学、考核……尤其是把“构成训练法”“体验训练法”等最新书法艺术教育成果也即是获国家奖的“陈振濂书法教学法”的核心内容都作了充分展开;最后,有一个“日本书法教育研究”的札记12篇作为附录,意在引进他山之石,足以构成比照。尤其是在第七章第二节提到“书法教育现代化运动”的新理念,指出当代书法教育必定会完成从古典型走向现代型即“现代化运动”的转型,在20世纪80年代高等书法教育还属凤毛麟角之时有这样的提倡,今天看来也还是切中时弊而并没有过时。
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当时,还没有普遍意义上的本科以上的研究生教学,只是有寥寥可数的几个点而已。而且,筚路蓝缕,研究生导师和后来的博士生导师,其实在教学的具体实施时随意性非常大,既没有学科思维,也没有研究生层次以上的对教学品质和规范建设的渴求——硕士研究生教学相对于本科教学,根本没有形成质的转换,只是本科教学的简单而懒惰的沿袭伸延和简单叠加:研究生三年,只是四年本科大学生教学之后的大学五、六、七年级而已。鉴于此,我撰写了《从书法本科教学到书法研究生教学——关于大学博士、硕士教学的基本定位》论文,试图为它寻找出一种学科规律和学术标准。此文曾连载于《中国书法》2003年第10期、第11期,一并附于书后,以记录当时对书法教育学研究的狂热与痴迷,也希望它的被重新提起,从而对今天的硕、博士教学有专业上的参考意义。
墨韵书法苑
1379452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