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控制毛笔下按的程度:{}一般要在笔头一半以内,向来有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的说法,用意即在使用近前端的笔锋,笔锋变形程度小,易于恢复。选择毛笔时,要选“大笔写小字”也是这个道理。
多数人对书法的基础概念狭窄。经常听家长们说,这娃有基础,这娃没基础。基础是什么,我认为不仅仅是有没有写过毛笔字,是不是会写哪家的字体。我认为的基础应该是:控笔能力;运笔技巧;基础审美;传统积淀;法帖分析。目前书法教学系统化,专业化。随着全国各大院校开设书法本科,书法的艺术性已经明确,笔法的运用已经逐渐上溯根源了。各大书法专业机构对笔法的考核更加严格、更加系统。胡写、臆想着写、自以为美的迎合大众,可能一辈子也只能是个爱好者而已。
{}书法老师说:竖在字中起支撑作用,要挺拔有力。垂露竖比较难写,不要把收笔写得太重。悬针竖虽然露锋,但不可把尖写得过长。
练习·探究:仔细观察下面的范字,注意所学笔画在字中的起笔、行笔、收笔的特点,对照米字格的位置进行临摹。
从进入浙江美术学院读研究生起,我与书法结下的不解之缘,最初也是最近的研究领域,就是“高等书法教育”。世俗的说法叫“起家”“看家本领”中,首推的就是教育(教学)研究。后来的“创作”如“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包括世纪之交以来的“阅读书法”“民生书法”“书法史记”……),“理论”如“书法学学科研究”(包括后来的书法美学、“史观学派”、比较书法学……),其实都是从高等教育土壤中成长、蜕化、延伸而来。换言之,没有高等书法教育及教学所引申出来的严格的规范意识和逻辑性格,所有后来几十年的多方探索,都会变得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般,凌空蹈虚,于实际并无什么意义。
1989年,由浙江美院上报的“陈振濂书法教学法”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而在此前一年(1988年),我获得了国家教委颁发的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又在此之前的1987年,我所撰写的《书法教育学》著作完稿(并于1992年由西泠印社出版)。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的努力大概可以以这三大项目成果作为一个阶段性标志。时隔近三十年,前两项即涉及教学法、教师内容的奖项有不少人提起,而《书法教育学》的学理建构却渐被淡忘了。一则这样的理论叙述在以技艺传授为中心的书画篆刻教育中向来不被重视;二则当时印数太少,也没有形成传播面;三则当时高等书法教育也还未蔚为风气,只有中央美院、南京师范大学是有书法本科专业设置,而且也基本是教学应用;教育学的学理研究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换言之,受众面也还未形成。
《书法教育学》共分七大章加一个附则,试图对高等书法教育的活动、行为、思考、判断进行规范和设立一个学科框架以便于遵循。从开宗明义的*一章:书法教育学作为学科的确立——在书法与写毛笔字混淆不清的现状对照下,这样的“确立”绝不是多余的;再到教学观念的探讨,强调书法学习是一种讲究科学性的学习;再到教学原则、内容体系、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专业教学之外的社会教育,临摹教学、创作教学、理论知识教学、考核……尤其是把“构成训练法”“体验训练法”等最新书法艺术教育成果也即是获国家奖的“陈振濂书法教学法”的核心内容都作了充分展开;最后,有一个“日本书法教育研究”的札记12篇作为附录,意在引进他山之石,足以构成比照。尤其是在第七章第二节提到“书法教育现代化运动”的新理念,指出当代书法教育必定会完成从古典型走向现代型即“现代化运动”的转型,在20世纪80年代高等书法教育还属凤毛麟角之时有这样的提倡,今天看来也还是切中时弊而并没有过时。
墨韵书法苑
13794525201